从九食堂说起

11月1日,“消失”许久的九食堂重新开业了。不知是为了向来校参加“挑战杯”的外校师生展示风采,还是因为招商工作终于尘埃落定,总之,那个曾经承载许多味蕾记忆的九食堂,回来了。

记得2023年10月前后,我从鼓楼校区乘车前往仙林参加院运会,慕名走进九食堂。当时点了一份五谷鱼粉或是水煮鱼片,约莫二十元出头,口味与环境都令人满意,确实胜过其他食堂一筹。那时九食堂门口还有一家巴黎贝甜,后来查阅得知,开业时号称是“亚洲最大巴黎贝甜门店”。

一年后,当我正式搬来仙林校区,却遗憾地发现九食堂已经悄然关闭。具体原因众说纷纭,有说是经济纠纷,也有说是业态调整。无论如何,那个既美味又体面的九食堂,就这样暂时淡出了我们的生活。

因此,九食堂在我心中一直留有不错的印象。这次重新开业,我和身边同学都感到高兴。然而,有些人却坐不住了。

风波四起

争议的焦点,落在九食堂海鲜档口陈列的一只帝王蟹,以及龙虾、石斑鱼、生蚝等高档水产。开业首日并未标明价格,大家还调侃说这只帝王蟹是“挑战杯特邀嘉宾”,仅供展示。不料第二天,价签赫然在目——4.2公斤的帝王蟹,售价999元。随后便传出有学生组团尝鲜。恰逢那周末我离校返家,返校一问才知,原来是我同院同级的五位同学合买共享,其中两位我还颇为熟悉。

到了周一,仿佛自媒体编辑们集体“开工”,此事迅速在网络上引爆。多家自媒体账号,尤其是微博平台,纷纷发文批评南大食堂售卖帝王蟹,理由无非是“太过奢侈”“助长攀比风气”云云。

水煮鱼的评价

坦白说,我平时在校外就餐居多。但在月底想控制开支时,食堂便成了我的首选。九食堂歇业期间,我最常光顾的是五食堂的水饺、羊肉面和烤鸭饭,四食堂的撒汤和手抓饼(可惜后者现已停售),以及六食堂的金陵小炒。就我所见,绝大多数食堂窗口依然保持着物美价廉的本色。

过去一年里,食堂也推出不少暖心举措:清晨限时供应的“1分钱早餐”,鼓励同学早起;低至7元的“学子套餐”,一荤一素一蛋一饭,加一元还能升级为红烧肉圆;还有仅售1.5元的阳春面……这些,才是南大食堂真实的底色与常态。

遗憾的是,某些媒体对此视而不见。一旦出现“帝王蟹”这样的吸睛元素,他们便如获至宝,迫不及待地指责食堂“忘记初心”“用公共资源服务小众需求”。殊不知,九食堂历来采用外包经营模式,从昔日的巴黎贝甜,到如今的鸡鸣汤包,乃至即将开业的汉堡王、必胜客,从未占用学校一分补贴。

追求新闻热点本无可厚非,但若为此放弃新闻最基本的真实与全面,便背离了媒体的职责。这些自媒体既未实地调查,也未客观评估,只顾煽动情绪、收割流量——毕竟,真相往往不如对立来得“精彩”。

更进一步说,即便食堂售卖帝王蟹确实折射出学生群体内部的消费差异,这本身是否就一定是坏事?我们大学生常被批评“脱离社会”“眼高手低”,如今在校园中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社会图景,同学们尚未感到不适,反倒是那些自诩深谙世故的人率先跳脚。他们一边高喊“大学神圣不可侵染”,一边又期望学生提前适应社会——如此双标,究竟意欲何为?

大学本就是衔接教育与就业的关键阶段,它不应只是传递知识的象牙塔,更应是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带。社会本就存在消费分层,让学生在校期间逐步认识并理性看待这种差异,远比将他们禁锢在人为营造的“平均主义温室”中更具现实意义。